“精足不思淫,气足不思食,神足不思眠”是什么意思?
这句古话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,但是大家把它每句话开头一个字联系起来,就能发现关键信息了,那就是精、气、神,再结合后面的淫、食、眠,答案呼之欲出。接下来我们就这句话来聊一聊,它到底是什么意思,有没有什么提升方法。
首先是第一段“精足不思淫”
从字面意思简单来看,就是说一个人精气足了,他就不会总是想着满足生理需求。
重点在“精”这个字上,在中医领域,精的含义有很多,精神、精气、精血、精华等,可简单概括为从食物中获得的营养以及机体的生殖能力。
这句话可以反向理解,一个人总是沉迷于生理需求,他的精气和阳气就会过度消耗,影响阴阳平衡,从而失去健康,整个人也会看起来没有朝气,每天浑浑噩噩。而精力充足的人他每天有很多事要做,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,反而不会过度在意这些,身体也会更健康。
那么,怎么样才能提升人体的“精”呢?
首先是节制,这里要注意,不是完全禁止,因为人有欲望需要疏泄是正常,一味地憋着也会伤身。但是要适度,身体不受影响,第二天不会觉得疲惫,说明是刚刚好的。
其次是养肾,“肾精化气”,肾脏健康了,身体里的废物才能正常代谢,阴阳才能平衡。平时可以按摩关元穴、肾俞穴、命门穴等穴位,让肾经保持通畅,肾气才会源源不断地产生。
接着是第二段“气足不思食”
从字面意思来看,就是说一个机能旺盛,充满根本之气,他就不容易饿。
有的人可能会误以为气充足了就不想吃饭了,这是不可能的,毕竟还没有到辟谷那个阶段,若是什么都不吃,气血运行肯定会受到影响。
这句话有两种意思:
第一种是身体良好的人有一定耐饿能力,不会吃过饭一会就饿了。如果有糖尿病或甲亢,食欲就会很旺盛,肚子饿得快,这是不正常的现象。
第二种是气血充足的人不会暴饮暴食,他们的饮食很有规律,到饭点了才会进食,没到饭点就不会想吃饭。
短短几个字表达了健康的饮食养生理念,告诉大家要按时吃饭,充分获取营养,不可饱食、饱食,气血运行才会顺畅。
那么,怎么样才能提升人体的“气”呢?
养气可以借助三个穴位分别是气海穴、膻中穴、足三里,运用按摩、艾灸的方法,达到理气、补气的目的,让体内的阴阳两气达到平衡。
脾气和胃气调理好了也有补气的作用,平时要少生气,少吃不易消化的食物,若是发生口舌生疮、食欲下降、大便黏腻,要及时消除积食、降胃火。
最后是第三段“神足不思眠”
人有“五神”,掌管精神和思维活动,五神俱在的人不容易失眠、犯困,精神状态比较好。如果精神不足了,人体就容易疲劳,反应速度变慢,整个人迷迷糊糊,见到床就想睡觉。
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存在睡眠问题,想睡的时候睡不着,工作的时候哈欠连天,一到夜里12点就来精神,时间长了就容易长出黑眼圈、皱纹、斑点、痘痘,情绪烦躁不安。
那么,怎么样才能提升人体的“神”呢?
要改掉生活陋习,不要过度消耗体力和精神力,晚上早点睡。若是发现自己精神不济,就要好好补眠了,别强撑着。
不能经常睡懒觉,早晨六七点起床为宜,此时活动最好,若是还赖在床上,阳气也会损耗,引起头疼、心慌、头晕等。
适当到户外看看风景,放空大脑,不要总是劳神操心,该放手的事情就放手,心态放平处事不惊,精神就不会太劳累。
平时可多吃些补脑的食物,例如核桃、鸡蛋、牛奶,适当饮用花茶,闻一闻香气,听些钢琴曲,让生活节奏慢下来。
老年人可练习太极、静坐、金鸡独立、深呼吸,保持缓慢节奏,锻炼身体关节,也可适当进行益智活动,打打麻将和扑克牌,但是要注意不可时间过长。
“精、气、神”三个字联系在一起理解,很多地方是相辅相成的,不可只关注一个。总的来说,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怎么样修生养息,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,增加一些自己的理解在里面也是可以的。人生在世,寿命说短不短,只有以健康为基石,才能走向更远的地方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黄帝内经》所说的“精足不思淫,气足不思食,神足不思眠”,就是告诫人们要控制欲望,转而确保脏腑充实,远离淫邪困扰。明代养生学家陈继儒在《养生肤语》中也明确指出:
“精能生气,气能生神,则精气又生神之本也,保精以储气,储气以养神,此长生之要耳。”精充、气足、神全,是人体健康的根本所在。
精气神
古人认为精、气、神是人体“三宝”,是维系自身命灶之根本,精盈气盛,气盛则神全,神全则身健,身健则病少。
精足不思淫
《黄帝内经》:“精足不思淫”,与"温饱思淫欲"的意思不同,这里的更劝导人们对自身精气有所保存。
愈是精气不足,人的性欲愈是糜烂。而肾精充盈的人,因为身轻体健,运化周身,性欲要淡薄一些,人也会觉得充实、强健、愉悦。
气足不思食
并不是说不思饮食,而是不贪恋美食。气血充足的人,一日三餐并非狼吞虎咽,七八成饱就可保证人体所需营养的摄取。
反之,那些气血亏损的人,饭量倒是极大,大都是体形肥胖者居多。中医也说过:“肥人气虚”。
神足不思眠
精神足的人,生命力就蓬勃,人也显得有朝气,工作学习精力也充沛,浑身上下散发着积极的力量。
而那些精神萎靡的人,目光游离,四肢倦怠,给人一种睡不醒的感觉,其实这都是其内在体质的外在表现,是脏腑机能出现了问题。
俗语说:“上养神智、中养形态、下养筋骨”。修身养性应为人生第一重要功课。
日常生活中,我们要学会淡泊处事,节制欲望,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,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气神,这样自己的身心才会更健康,更充实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古人说的话,虽然文绉绉的,很是简短,但其实浓缩才是精华。
古人钟爱养生,也总结出了很多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老话,比如“精足不思淫,气足不思食,神足不思眠”,是什么意思?古人总结的,放在我们身上靠谱吗?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。
“精足不思淫,气足不思食,神足不思眠”说的是什么意思?
其实这句话里的重要核心内容就是“精”、“气”、“神”,连起来的话就是“精气神”,一个人要是身体状态差的话,身边的人就会说“你怎么一点精气神都没有啊”,虽然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,但是要把着3个字分解的话,那意思又是不一样了。
什么是“精”?
精,指的是精力,如果一个人精力旺盛,不会总把床上的那些事装在心里。“色”是人体正常的一个需求,适度有益身体健康,要是过度,身体会出现被掏空的症状。
就是说一个人精神饱满的话,工作、生活都会轻松很多,晚上睡眠质量也不错,生活会非常的踏实有意义。
如果没有精力不充沛,就要“补精”
中医上认为“精”分为先天、后天,想要补充精气的话,先天来源于父母,已经成为定局的,所以能够掌控的就是后天的精气,而“脾是后天之本”,意思就是说想要保护好脾胃,身体才能从食物中获得足够的精气。
什么是“气”?
中医上认为气就是身体里的元气,一个人气足的话,说明身体情况就是不错的,气帮助身体推陈出新、也就是说身体的代谢是离不开气的。
气血充足的话,也不会很快感到饥饿,身体的各项机不需要过多的食物供给营养。如果你动不动就感觉到饥饿的话,或许就是身体疾病的信号,例如高血糖。
“气”还有一个意思是生气,生气会影响肠胃蠕动,不想吃饭,因为“气大伤身”,慢慢的会引发肠胃疾病。意思就是让你平时要做一个乐观豁达、看淡人生是是非非的人,有不良的情绪一定要学会疏散,避免一团气憋在心里有内而外的伤身。
什么是“神”?
神,通常解释就是“精神”,如果一个人精神充足的话,就不会容易犯困。更细致的理解,就是一个人精神好、心情好,身体就会由内而外的好。但要是一个人整天打哈欠、睡眠也不是很好的话,可能就是身体在提醒你,要好好休息,劳逸结合。
解释完“精、气、神”这3个字的意思,其实也是可以大概知道这句老话的意思就是说,一个人精气神好,脑袋里不会一直想着男女之事、不会过度饮食、也不会整个人没有状态,生活整个状态是非常健康优质,身体更加的健康的。
如果你发现自己精气神不是很好的话,那可能就要好好的“修身养性”了,也就是“养生”。
养生到底养什么?
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蒋跃文表示,养生就是“养性”,这个“性”指的是天性,也就是人类从出生之后一切的活动都是“性”,例如吃饭、睡觉、情绪、还有房事等。
如果天性被破坏的话,就会让身体不舒服了。就比如一个人明明饿的,但你不吃饭、你明明要睡觉了,但你非要喝一点咖啡,房事不节、情绪不稳等都是在忤逆天性。
那如何养生,保持精气神的充足?
想要养生,听着感觉要做的很多,其实总结一句话“只要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事情,那就是养生”。
从现代大家的生活方式来看,首先要做的是远离不正确的生活饮食习惯,例如熬夜、抽烟喝酒、不运动、经常久坐、不喜欢喝水、饮食油腻、喜欢吃肉等,还有情绪上的不稳定、容易暴躁、焦虑、忧思、多想等是万万不行的,需要调解疏泄。
如今是冬天身体代谢慢,素质就会容易变差,这个时候保暖是非常重要的,尤其是腰腹、脖子、头颅、双脚,平时不仅饮食要吃像是羊肉、牛肉一样性温的,还要多喝水,缓解干燥,衣服要多穿一点,因为肠胃畏冷,肠胃不好也会影响到气,多晒太阳、多运动,别让自己在冬天发霉。
尤其是老年人,身体衰退,就不要怎么折腾了,一个精气神充足的老年人不一定长寿,但精气神差的老人想要身体健康长寿也难。
综上所述,今天这篇文章就是在告诉大家在繁杂的时代里,想要整个人状态在线的话,就要注重养生,只做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事情,保持精气神的充足,生活的每一天也是健健康康的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