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味的学习,永远无法成为大师
读书就像健身跑步
每天跑步,身体素质好
但是打架,未必能打过不锻炼,但经常打架的人
跑步,锻炼的是身体的底子
身体力量的利用率不足
一味的学习,永远无法成为大师
因为它缺乏把知识利用起来的方法
把知识整理起来,总结成自己的一套方法
加上自己的知识底蕴,才能成为一代宗师
刚入门时,遵循二八定律
百分之80时间用来练体力(能力),以无意识,量,和兴趣为主。
百分之20时间练技巧,以精确,效率为主。
入门后,二八定律倒过来就可以。
能力就是你学周易的基础
技巧就是术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那么,自动化阅读的能力,从何而来?
只有一条路径,就是海量阅读。注意,我说的不是大量阅读,是海量阅读。你要让自已打字速度变得飞快,怎么办?只有大量练习,没有多少捷径,同样你要让阅读变得自动化,就要依赖于大量的阅读。阅读的数量越多,阅读的越快,阅读的品质越高。这个自动化,也可以翻译成另一个词,就是“语感”所谓的语感,就是不用分析,直接判定,潜意识里就能够领会,这就是自动化,是通过足够数量的阅读形成的。
我们做一个思想实验,假设孩子没有课外的阅读,只学习教材。每一节语文课,上课老师的水平,都是大师级别的。那么,六年下来,孩子的语文素养会如可?答案是,不怎么样。就像你教人打字,你把打字的技巧,研究到了大师水平后传授给学生,但是,如果学生没有足够数量的打字训练,仍然不可能达到自动化水平。相反,你什么打字技巧也不教,扔个电脑或打字机给学生,练习的时间足够久,仍然可以达成自动化。
------------------
这里潜藏着的,是语言学习本身的规律。即语言学习中,“输入量”是关键性的,或者说是本质性的。
在这里,有两条学习的规律,要不断地重申-----
1、80% 的学习,是潜意识里发生的。
孩子读一本书,沉迷于其中,学习就正在发生。学习发生的标志,是大脑处于兴奋状态。孩子并没有意识到他在学习,他却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学习。
2、学习过程,是线性和非线性的结合。
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,学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循序渐进的过程,而是既有循序渐进,也有突然的飞跃。在某一个瞬间或某一个时期,学生会突然感觉到自己飞跃到了一个新的层次。这个过程,也可以简单地称为量变与质变的结合。语言学习的规律,就是量的积累,引发质的飞跃。但是,如果数量达不到临界点,质的飞跃,就无法完成。
现在许多学校重视阅读了,但是,阅读更像是点缀。例如,一周开一节阅读课,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,能有多大帮助?杯水车薪。而且,本来应该是快乐的阅读,又承载了太多的语文学习的目标,甚至有可能损害阅读,
----------------
经常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况,就是抓了阅读,然后发现,成绩又下来了。最后不得不一手抓阅读,一手抓练习。结果,老师和学生都很疲惫。
有人说,书读多了,语文成绩自然就提升了。
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,有两点要注意:
首先,孩子的书读得可能并不多,还没有达成足够的数量以至于产生质变的程度,因此,读书还没有办法高效地转化为理解力。
其次,哪怕读的书足够多,也只能说有助于语文成绩。
读书就像强身健体,你天天跑步,天天健身,身体特别好,有力量,爆发力强然后,你跟一个练过跆拳道的人去对抗,你往往打不过他。为什么?你的体质好,是练习跆拳道的基础,但是,如果你缺乏技术指导,你的力量的转化率就非常低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